

鱼大大课堂
没有围墙的水产大学
- 李叫兽·水质指标管理5分钟课堂-
课程录音
开车时候听录音
点击绿色图标听课
↓↓↓
课程完整视频
点击「白色三角」观看
李样红
江湖人称“李叫兽”,渔业执业兽医师,水产养殖工程师,主编的在线技术手册《水产技术百科》浏览量超过50万人次,鱼大大公众号专栏李叫兽专栏累计阅读超过4万人次。
课程图文回顾鱼大大·李叫兽 整理
氨氮亚盐过高怎么办?
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问题,是池塘养殖中后期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基层的养殖和服务工作中,发现有不少人还是没理解管控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原理的方法,有养殖户跟我说,跑遍了镇上所有的药店,都降不了氨氮。因此,我觉得非常都必要系统地给大家分享氨氮和亚硝酸盐管控的原理和方法。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在化学本质上是氮在水体中的2种不同的形态,由于这2者之前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氨氮和亚硝酸盐就像是2兄弟一样,当你和其中的一个人打架,另外一个就会过来帮忙。因此,在实际生产当中,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考虑,对于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更具有现实意义,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发生。
水体中氮的来源和去路,以及氮在水体当中循环的规律是我们思考养殖水体氨氮的亚硝酸管理的逻辑起点,脱离了这些基本的规律,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管理就无从谈起。就好像处理河流和湖泊中的污染物,你搞不清楚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在水中的降解途径和转化,就谈污染物的处理也不现实。
▌来源一
养殖水体中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饲料当中的蛋白质和沉积在池塘底部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
那么,饲料蛋白质中的氮没有被利用,进入到养殖水体中究竟有多少?我们可以通过饲料的利用率进行大致的估计。
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投喂机械和投喂方式,投喂的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水生动物摄食,未能摄食的部分转变为残饵,这部分大概占到投喂量的1%-5%,被水生动物摄食的饲料,里面的营养物质也不可能被消化道100%的吸收,一般只有70%-80%,不能消化的部分只能以粪便的形式排放到水体当中;被消化道吸收到体内的含氮物质,也仅仅只有40-50%用于机体的增重。
不管我们的水产饲料中使用多么优质的蛋白质,哪怕你全部使用鱼粉,蛋白质的净利用率也不会超过40%,一般在25%-35%,其他不能利用的含氮的物质只能排放到养殖环境中,成为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到养殖旺季投料量上去以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就蹭蹭蹭地往上走。
▌来源二
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沉积在池塘底部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常年为改底清淤的老塘,池塘底部已经恶化,底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氨氮和亚盐就会进入到养殖水体当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氮在养殖水体中的转化,我们看到这张养殖水体氮循环的图,养殖水体的氨氮主要来自于水生动物的含氮的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从上面的氮循环图我们可以看出,养殖水体氮的出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排换水,藻类的吸收和细菌的同化,脱氮作用等。
▌排换水
排换水是大家能想到的降低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盐最简便的方法,但是由于现在国家环保法的限制,直接排换水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
▌藻类吸收利用
藻类对水体氨氮和亚盐的吸收是池塘养殖氨氮最主要的出路,藻类在它的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环境中的无机氮,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从而实现生长繁殖。
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养殖水体的浮游藻类密度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是有助于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
▌细菌的吸收同化
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也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氮,合成自身的菌体蛋白,细菌对环境中的氮的吸收和利用,也是养殖水体中氮的去路之一。那如果细菌能够吸收利用养殖水体的氮,那么,养殖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往水体中添加益生菌处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
▌脱氮作用
此外,养殖水体中的脱氮菌的脱氮作用,也可以将水体当中的一部分氮转化为氮气,离开养殖水体。
1、造成水生动物体质及免疫力下降,易患病
2、养殖的饵料系数增大
3、水生动物的生长速度下降
4、急性中毒的风险
在了解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来源,去路以及在水体中的转化规律之后,我们在来分享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管控,就容易理解许多。
▌1、减少水体中的氮的来源
●空塘期对底质的处理
养殖间隙,也就是两造之间的空塘期间的底质管理,对沉积在池塘底部的残饵和粪便进行处理,就地氧化分解或者干脆从池塘底部清除。
有以下几个办法:
一是晒塘底半个月到1个月,让池塘底部的有机物充分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氧化分解,或者是简单的翻晒。
二是将残饵和粪便从池塘底部清除。利用清淤泵,冲洗塘底,然后将含有很多有机质的泥浆水抽出池塘,进行集中处理或者利用挖掘机清淤,同时清整塘底。
●投料区的增氧
在投料区使用局部增氧设备,提高水生动物摄食时投料区的溶氧。养过鱼的老手都知道,喂料不能太晚,就是因为饲料的消化是一个耗氧的过程,喂得太晚的话,容易导致消化性缺氧。在喂料的时候,很多池塘在喂料的时候投料区的溶氧还不到3毫克,很多生产表明,在水生动物摄食的时候,投料区溶氧3毫克时比6毫克每升时饵料系数最少大1倍。
因此,在投料区使用局部的增氧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溶氧有助于饲料的消化,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减少粪便的形成。
●肠道的保健技术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可以定期使用优质的益生菌拌料,对肠道进行保健,有助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减少粪便中的含氮物质。
●底栖杂食性鱼类的套养
在养殖模式设计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搭配一些摄食有机质的杂食性鱼类,减少水体当中的有机物的积累和氨氮的形成。
▌2、增加水体中氮的出路
可以套养一些滤食性鱼类,通过对浮游藻类的摄食,促进养殖水体当中的物质循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
▌3、氨氮亚硝酸盐过高的处理
●氨氮过高
如果是氨氮过高,推荐大家一个非常经典的处方,光合菌和沸石粉配合使用,利用沸石粉的吸附和光合菌对氨氮的吸收利用来降氨氮,效果非常明显,如果沸石粉购买不方便的话,也可以使用底改+化学增氧剂使用1-2次。减少水体中氨氮的来源。
●亚硝酸盐过高
如果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过高,可以使用市面上常见的亚硝酸盐螯合剂进行处理,一般都有效。如果实在降不下来,可以使用底改加固氧片改底1-2次,再降,效果会更好。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很多用于分解有机物的活菌制剂都标榜有降氨氮和亚盐的功能,实际在生产中,大家也发现了并不是很多时候都能降氨氮。主要是因为细菌在增殖的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作为自身的碳源和氮源。由于细菌它本身菌体的C/N是基本稳定的,那么它从环境中吸收C和N也是按比例吸收的。它们能不能降氨氮,其实取决于被分解的有机物的C/N比。
如果有机物的C/N大于细菌菌体的C/N比,那么,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就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无机氮,伴随着氮的固定。
如果有机物的C/N小于菌体的C/N比,那么,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就伴随着氮的矿化,向环境中释放无机氮,主要是氨氮。
在养殖的后期,随着饲料中蛋白质的不断输入,水体中C/N比逐渐降低,后期为了调节水体的C/N比,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氨氮的固定,通常会往水体中加葡糖糖,糖蜜等碳源,有经验的养殖朋友会发现,随着碳源的使用,水反而越来越清爽。
如果后期真的需要使用微生态制剂降氨氮的话,建议和碳源配套使用,效果会更好。
●硝化菌的使用
硝化细菌在养殖中也得到广范的使用,但是由于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细菌,繁殖速度较慢,生长繁殖过程中对环境要求比较高,限制了硝化细菌的使用。
●以磷促氮正确吗?
在基层养殖的时候,很多养殖户之间流传着这样一种方法,往水体中施用磷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利用浮游植物的生长处理氨氮,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为什么呢?以为养殖水体浮游藻类的量不可能无限增大,当养殖水体藻类少时,这一招管用,当养殖水体浮游藻类非常丰富是,藻类的密度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处理氨氮往往效果不好。
▌4、氨氮亚硝酸盐中毒的处理
亚硝酸盐中毒的鱼类,往往具有鳃丝发黑,头部,眼眶周围充血,在水面漫游,开机不靠近增氧机等特征。
可以使用维生素C+泼洒姜+氧多进行解毒增氧处理,之后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处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很多人讲,你专门讲理论,并没什么用,下面我们看一下6月分处理的一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案例。
下面分享一个氨氮和亚盐中毒的处理案例:
养殖户在别处用过了不少方案,无效,氨氮和亚盐已经超过了检测范围,用手都可以抓到鱼,情况非常的危险。找到了鱼大大的技术人员,在我的建议下,使用VC和泼洒姜进行处理,上午用药,当天中午鱼就全部下沉,中毒的症状有所缓解,之后再建议养殖户进行进一步的降氨氮和亚盐的处理。
—课程结束—
和本文作者李叫兽一起交流
扫码添加李叫兽微信,给他发送“进群”
优秀课程推荐
鱼大大课堂
没有围墙的水产大学
每次5分钟,带你了解水质指标管理!
- 李叫兽·水质指标管理5分钟课堂-
限时免费,扫码订阅
·网箱被拆?漂浮式内循环是个新出路!
买鱼卖鱼看行情,免费!
点击下面的图片下载
鱼大大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