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大大课堂
没有围墙的水产大学
养殖池塘里,每天都会有老化藻类的死亡以及新生藻类的繁殖,这是新老交替正常的现象。但是,总有养殖户天天把倒藻挂在嘴边,张口闭口倒藻,而且还不止一次倒藻。倒藻危害确实很大,会造成水质恶化,鱼虾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过,我们需要反思,什么是倒藻?我们对倒藻又了解多少呢?为了防止养殖户再次陷入倒藻的深渊,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倒藻!
“倒藻”主要是指由于天气突变(台风,暴雨等)或者养殖管理不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造成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突然变清、变浊、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
主要表现: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在下风口漂浮一层死藻(一般呈棕黄色或者土黄褐色的漂浮的絮状物或者“油膜状”物质)。水体往往比较粘稠,泡沫多且大,长时间不会分散,有些泡沫甚至呈比较脏的土黄色。
1、气温突变
连续高温、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突变都会导致水体分层、盐度骤然改变、夜间溶氧过低,从而导致藻类大量死亡。
2、人为管理不当
包括施肥时机掌握不好,池塘换水加水时间及水量不足,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适宜等。浮游生物都有生命周期,每次施肥之后,藻类都会先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随着浮游生物丰度的提高,加大了水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当营养物质消耗完,藻类繁殖速度下降,群体不断老化,此时水体透明度较低,水面无光泽,如果不采取预防,藻类会出现大量死亡,发生倒藻现象。
3、水体营养元素缺乏
营养元素缺乏,容易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变慢,水体老化,新生藻类跟不上,就会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
1、溶解氧急剧下降
水中溶氧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于藻类大量死亡,水体中溶氧来源变少,而且藻类的死亡分解会消耗水体中的溶氧,导致池塘水体中溶氧量迅速下降,鱼儿等容易缺氧窒息而亡。
2、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升高
第一,藻类充足时自身可以吸收利用氨氮和亚硝酸盐,但藻类死亡后不仅不能利用氨氮,而且还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第二,倒藻后由于水体中的溶氧不足,导致水体中的硝化作用速度下降,影响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转化。因此,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会造成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水体浑浊或变清
倒藻后水体中各项指标发生变化,pH值降低,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害菌增多,水色变黑、变红或变清,水体变浑浊。
1、加强日常巡塘次数,随时关注水体变化并定期监测池塘各项水质指标。
2、时刻关注天气预报,谨防由于连续高温、暴雨等天气突变造成的倒藻现象。
3、水体透明度变差,水体开始浑浊,都是倒藻出现的前奏。可以通过定期加注新水,使用EM菌或者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净水,以调节藻相;也可以配合使用安蓝、抑菌底安进行底质改良,避免倒藻。
4、多开增氧机,避免养殖水体分层。
5、台风来临前倒藻的预防,一般可以3-4天的补菌补肥,防止倒藻,主要是补充藻类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可以使用EM菌+红糖。台风来临需要保证池塘夜间溶氧的充足,保证夜间藻类呼吸作用的溶氧,防止因夜间溶氧过低,影响藻类的呼吸作用发生倒藻,可以通过加开增氧机和使用化学增氧剂如养多进行增氧操作。
池塘发生倒藻后,不仅要注重解毒调水,更要关注底质改良。首先,需要用解毒有机酸碧水爽和泼洒姜进行抗应激处理。为了避免水体缺氧,需要加开增氧机,晚上使用氧多等化学增氧剂,避免鱼儿在夜间发生缺氧症状。同时,需要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进行底质改良(如安蓝或抑菌底安),之后再进行培藻。
建议方案如下:
第一天使用碧水爽或者解毒碧水安(有机酸)+泼洒姜,进行解毒和抗应激处理。每亩每米水体使用500-1000ML,泼洒姜200g/亩。入夜前使用颗粒氧(如固氧片每亩500g)。
第二天上午使用沸石粉(5公斤亩/米)或者氩硝净(250克-500克亩/米)快速降解氨氮和亚盐,下午使用安蓝(1包4-5亩)进行底质改良。
第三天,引进周围池塘里面优良的藻水,使用芳碳(300g/亩*米)+肥水EM菌(1000ML/亩/米)+藻种(100克-200克/亩/米水体)+藻激活素(150g/亩*米)。
尽量不要使用芽孢杆菌,避免在溶氧不足的情况下耗氧。
往期回顾:
鱼病高发期,治疗鱼烂鳃、肠炎、小瓜虫、车轮虫、细菌性败血症看这里
课程回顾丨还在用有机磷农药杀蓝藻吗?怪不得你的蓝藻越杀越多!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塘边大学”